这两年,有关中日经济谁更依赖谁的争论不绝于耳,但从近来的争论形势来看,好像是“日本经济并不依赖中国”这种观点占了上风。他们认为,日本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很小,一旦中日发生冲突或中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的话,日本受到的损失很小,甚至还有人认为,受损失较大的反而是中国。果真如此吗?中日经济到底谁更依赖谁?是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强,还是日本经济抗风险实力强呢?在此,笔者想通过一些经济事实来做出说明。
首先,日本已连续16个月出现贸易逆差,且贸易逆差呈现长期化趋势。日本财务省2013年11月20日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10月份贸易逆差为1090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63亿元),这是日本连续16个月出现贸易逆差局面。已经持续近一年半的贸易逆差,对日本依靠出口型的经济提出了挑战,同时对安倍内阁的“复苏景气”政策提出了疑问。
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就提出了“贸易立国”经济发展战略,通过“贸易立国”战略,使得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就跃升为世界经济大国。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打击后,日本又提出由“贸易立国”转为“技术立国”,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开始陷入长期的经济不景气泥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剧了日本经济的沉沦,所谓“技术立国”在2011年的福岛特大核事故发生后也黯然褪色。安倍第二次上台执政后,实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使日元升值的步伐停下来,有步骤地促使日元贬值,而日元贬值的直接好处就是为了促进日本出口,也即要重新塑造日本“贸易立国”的神话。
有些人认为,日本近年来经济发展已经不需要走依赖外向型经济、靠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发展的路子,日本经济发展主要靠个人消费、公共投资及企业设备投资等手段就可以拉动起来,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按照这个思路,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近年来会陷入长期经济萧条的局面,更无法解释安倍二次上台后为什么要赶紧实施安倍经济学——日元大幅贬值、大力促进出口,以让日本经济尽快走出“通缩状态”。安倍经济学说明了日本经济以前是处于“通货紧缩”危机的,日元币值是高企的,既然是经济通缩状态、日元币值高企,那么这就给日本的出口型经济造成了困境,安倍要通过重振日本外向型经济而达到使日本经济复苏的目的。
2013年12月9日,最新公布的日本财务省10月份国际收支初值显示,反映日本与海外的实物、服务和投资等交易情况的经常项目出现127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5.5亿元)赤字,这是2013年1月以来日本再次出现经常项目赤字,此前的2012年1月,日本也曾出现过高达4373亿日元的经常项目赤字。日本贸易接连出现经常项目赤字,说明了高度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的脆弱性。此前,日本经济学家就预言,2015年日本将出现经常项目赤字,现在,这个预言已经提前变成了现实,接下来,日本贸易如果不断出现经常项目赤字,日本将会沦落为“经常项目赤字国”。而要想避免成为“经常项目赤字国”,所能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鼓励汇率贬值和促进新的出口行业,这就意味着日本必须通过日元贬值与扩大出口这两项措施来减少经常项目赤字,而这也同时意味着日本须继续重新依靠“对外贸易与外向型经济”使日本经济走向复苏。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减少经常项目赤字与进口能源这一“刚性需求”之间似乎天然存在着矛盾。
其次,日本本土能源非常脆弱。日本之所以连续16个月出现贸易逆差,与日本最基本的能源形势有着深刻的因果关系。福岛核事故后,备受诟病的日本核电站基本停运,特别是2013年9月15日,日本大阪核电站4号机组因定期检查而停运,这是时隔近1年零2个月之后日本国内所有50座商业核电机组再次全部停运。由于核电站全部停用,日本将以零核电状态度过2013年冬季。据日本电气事业联合会等介绍,日本共有三次商业核电站全部停运的经历:第一次是1970年4-5月,当时日本核电事业刚刚起步,全国仅有东海核电站及敦贺核电站1号机组这2座核电机组;第二次就是福岛核事故后的2012年5-7月;此次则为第三次。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的2010年度,日本国内核电占比达26.4%,有超过30座核电机组处于运转状态。
当日本的核电站全部停运后,日本脆弱的能源国情就暴露无疑了。众所周知,日本本土非常缺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常规化石能源——石油与天然气。核电全部停运,石油与天然气这些传统的化石能源就会再度成为日本发电燃料的关键来源,而形成日本长达16个月多的贸易赤字结构比例中,正是因为火力发电用原油、液化天然气等能源进口居高不下,才使贸易逆差频频出现。
这里有一组日本财务省2013年11月28日最新公布的进口产品统计数据:粮食类占比为7.8%,原材料占比为6.3%,能源等矿物燃料占比为32%,化学制品占比为7.9%,原料加工制品占比为7.9%,一般机械类制品占比为7.3%,电子产品占比为13.5%,运输机械类占比为3.1%,其他类合计占比为14%;在所有进口产品中能源等矿物燃料对推动进口增长所占的贡献度远远高于其他进口产品,达到12.7%;在能源等矿物燃料进口增长率中,原油达67.8%,是所有进口产品中增长率最高的。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日本在核电发展面临严重窘境的情况下,油气等能源进口激增,反映了对日本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源供应直接左右着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而日本能源又非常依赖于进口,如果遇到国际能源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乃至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发生大的变动,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将是致命性的。
再次,日本进出口贸易(包括能源)对海上运输的依赖性非常强,海上关键航线更是日本对外贸易的生命线,一旦因突发事件(自然因素或者非自然因素造成的)而中断,不仅给日本经济发展甚至对日本社会与政治等其他领域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恐慌局面。
不妨假设一下,中日之间若发生了军事冲突,中国为维护在南中国海的合法权益,对日本从中东经由马六甲海峡的油轮或日本与西亚、非洲、欧洲与东南亚国家贸易的船只进行拦截与检查,由于日本原油进口的90%、其贸易总量的40%都是通过南中国海航线,即使日本为了规避南中国海航线受阻的风险,而绕道改走其他的替代航线,但其结果一定是会造成日本国内油价飞涨,进而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拖累与滞后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再以一个显得并不多么要紧的旅游产业为例。如果日本的旅游产业市场完全失去中国游客的推动,日本大力推动的旅游观光产业又能有多大作为呢?日本观光局在2012年2月25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月份中国两岸三地的访日人数高达25.4万人,占全体访日外国游客的43.7%,其中,大陆游客达11.04万人,中国香港游客达4.66万人,访日外国人游客主要以华人为主。按照当时的中日汇率比,以中国游客人均消费16万日元计算,仅当年1月份,中国两岸三地游客就给日本旅游业贡献3.56亿元人民币,大陆游客花费1.55亿元人民币,不考虑物价水平及其他因素,一年12个月就是42.7亿元人民币。
到2030年使外国游客数量增至每年3000万人的长期目标被写入了日本政府的“日本再兴战略”,可见日本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但实现这个长远目标,若没有中国游客的推动将是难以完成的任务,2013年1月-7月中国赴日旅客就减少了28.0%,日本共同社就认为,在旅游观光领域,日本不能称为“发达国家”,2012年日本接待的外国游客数量在全球排名第33,是首位法国的十分之一,也落后于中国和韩国。
最后,上述从日本贸易逆差、能源进口、海上贸易航线以及旅游产业等方面对日本经济发展的脆弱(或曰不利)的一面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尽管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但其在基本国情等方面有着致命性的“结构性缺陷”,如果还从持续多年的困扰日本社会发展的“少子高龄化”因素来看,这个“结构性缺陷”更是明显,一个年轻人逐渐减少的国家,一个老人占人口比达24%的国家,未来将会带来各种不利与不稳定的因素。
中日一旦真的发生军事冲突,受损失更大的将是中国吗?答案就在以上的分析之中。
https://www.jiu-huo.com/index.php?_m=mod_product&_a=view&p_id=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