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 不是利率市场化的前奏

  此贴只是“探讨M2极限值”一帖中,讨论,启发而形成的一些内容。感觉有其独立性,单独以一些概念的内在逻辑摘列出来,并与美国此部分的发展史,相比较。
  以此角度看余额宝和利率市场化。
  先明确一些相关概念:
  1、货币市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交易物等价商品。货币市场是这种特殊商品的批发市场,也是一个基础货币再分配的市场。特点是:短期资金市场,融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下。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可转让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国库券市场、消费信贷市场和回购协议市场六个子市场构成。参与对象主要有: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企业(因为交易量大,不够分量的企业参与不进来)、中央银行(参与目的为了实施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引导市场利率)、政府和政府机构(作为短期政府债券供给者和短期资金的需求者而参与)、个人(一般作为资金的提供者,以投资货币市场基金间接参与,也有个人持有短期政府债券和大面额可转让存单的情况)。
  基金:一般是聚沙成塔,专业理财,谋求收益。
  货币基金:则是以基金形式聚资金,专门投向货币市场。
  两个共识:1、货币市场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但并不意味着只有一个利率。事实上,因参与主体对资金需要的紧迫程度,主体的收益率,甚至参与主体间关系好坏,是一个协商的自由市场利率。充分的自由发展可能会形成一个大致稳定幅度的利率。中央银行为利率目标,强行参与,可以影响利率。2、余额宝是一货币市场基金。
  因为央行的参与,正常而言,货币市场资金不会短缺。货币市场基金发力一定源于:流动性紧张。流动性紧张,反映在货币市场当中,就是参与对象资金短缺。
  货币市场资金短缺的原因,一般而言:
  1、经济环境原因,央行的货币政策收紧;
  2、流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滞留黑洞,成为暂时的死钱。如藏在床下成捆的钱;
  3、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坏账死帐增多,影响了货币循环;
  4、过分依靠外资发展的国家,因为环境的变化,而集中流出;
  货币市场的资金短缺,早就了货币市场基金获利的土壤。这个是余额宝发展的起点。由此也可以找到与美国的类比点。先发一图,以图来对比美国货币基金的发展路径。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走势图(1954——2008):
  
  货币基金的美国历史(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的同业拆借利率,这里可类比于货币市场利率):
  1、1977年以前货币市场利率较低,货币基金并物多大意义;
  货币市场利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充足。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的顶级参与者,就是央行。央行有能力直接影响货币市场。
  利率高则意味着,央行因某些原因实施货币紧缩政策。
  当然,也可能央行宽松,实质紧缩。这种原因可能是:出去的货币有去无回,滞留民间或民间黑洞(比如成捆钞票藏在床下)。
  2、1980年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高达20%以上,远高于管制利率水平。
  1977年美国货币基金余额不足40亿美元;
  1978年则为100亿美元;
  1979年超过400亿美元;
  1982年达到2360亿美元,占基金总资产的69.6%;
  经济向好,投资能获大利。或通涨,商品价格波动,投机能获大利。利益驱使下,民间贷款意愿高涨。在存准存贷比等之类的规则约束下,商业银行贷款额度不足。反映在货币市场是则是,货币市场利率高升。
  3、1986年以后美国取消所有利率管制,实现以中央银行为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市场化利率体系。货币市场基金仍快速发展。
  1993年其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占基金总资产份额27.2%;
  2001年管理资产达21620亿美元,占基金总资产的34%。
  货币基金的大发展,意味着经济社会对货币的强烈需求。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走势图(1954——2008),对比货币基金的实际发展,1977年到1986年是货币基金发展的黄金连续十年。这十年当中,美国也由利率管制,走向了利率市场化之路。
  以货币自身获利,不是货币的初衷。货币基金在货币市场的高利率土壤中,以货币自身高收益,也不是历史的常态。
  其影响要看,货币市场高利率的层层传导,对现实的影响。
  一般而言,货币市场利率:
  1、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2、然后,由商业银行把这种成本传递到贷款企业;
  3、贷款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反映在商品生产安排上(工人劳务支付价格)和商品(若用来投机,则是投机品价格)的定价上(抛除生产成本、资金成本和保留利润而最终形成的商品价格)。
  4、而商品价格最终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选择。
  所以,通过联邦基金利率把货币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商业银行。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流水流出端,进而影响生产、物价和消费。
  生产、物价和消费的发展,进而又影响着终极的货币投放。
  再以这个利率的层层传导,来看余额宝的影响:
  1、余额宝的高收益,则意味着货币市场的高利率;
  2、货币市场的高利率,则意味商业银行的高资金成本;
  3、商业银行的高资金成本,意味着贷款价格的提高。
  4、贷款价格的提高,若贷款用来投资生产,则生产成本提高——终导致商品价格提高;若贷款用来投机房产或提前消费,则房产价格、消费品价格提高;
  5、普通百姓除了提前消费房产,则很少有提前消费其他商品。
  6、而房产的真实需求,即便贷款成本不提高,该消耗的,已经消耗。缺乏后劲。
  7、生产需求,贷款成本不高,额度宽裕的时候都贷不到钱。贷款成本提高后,钱紧,更不容易贷到钱;
  8、剩下的大概是投机需求。比如房子,如有些人讲的,在有产者手里,左手转右手,推高价格;但这种把戏,也该到了尽头;
  从李总与马云的接触看,余额宝是得到最上层首肯的。
  从它层层传导对现实的影响看,它的这个利率水平缺乏形成“货币循环”的环境土壤,只能是目前状况的权宜选择。从民众中吸取资金,补特定对象的窟窿(这个从余额宝的资金投给了谁,可以看出),同时相应扩大其他竞争对手的问题。特定对象从其自身收益中承担成本。
  为什么说是扩大其他竞争对手的问题,这里特别说下。初始考虑余额宝,也是考虑是不是与李总的“盘活存量”有关,社会上的一些“死钱”因为余额宝的收益,而存入,变活。事实上,余额宝的这点收益根本不足以打动这些“死钱”,现实中,只是普通老百姓从商业银行中取出存款转存余额宝。从而使非余额宝的投资对象资金更加紧张。
  铁板一块的利益,内部博弈的结果。
  虽如此,余额宝的进步意义是不容置疑的。希望它一路走好。
  至于从余额宝走向利率市场化,目前来看,我觉得只能是个幻象。从余额宝还不能看出利率市场化的节凑。美国在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背景下,货币基金从1977年开始发力,到利率完全市场化发展,用了十年时间。我们的利率市场化之路或许将会更长。再说,利率市场化也是一把双刃的剑,条件不成熟,没有严密的计算和“路演”,仓促实行,怕是伤不到人,反倒伤了自己。
  声明:非反对利率市场化,只是觉得以美国国际结算货币的背景都用了十年,其市场化绝对是需要条件的。需扎实工作,做好这个准备。

https://unheardwords.com/%e5%a6%82%e4%bd%95%e5%9c%a8%e8%8b%b9%e6%9e%9c%e6%89%8b%e6%9c%ba%e4%b8%8a%e4%b8%8b%e8%bd%bd%e5%92%8c%e4%bd%bf%e7%94%a8telegram%ef%bc%8c%e8%a7%a3%e5%86%b3%e6%97%a0%e6%b3%95%e4%b8%8b%e8%bd%bd%e9%97%ae/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